1
人潮溪“翻天云”
“好田好地喲,不用哎肥喲,好郎好姐兒喲,不用媒喲。多個媒人哎多張嘴也,媒人的口里喲,出是非喲。”7月30日,人潮溪鎮(zhèn)政府會議室里人群涌動,民歌飛揚。由桑植縣委、縣政府、長沙民族聯(lián)誼會桑植分會、湖南藝術(shù)職業(yè)學(xué)院主辦的2018年“民歌回娘家”演唱會暨桑植民歌采風活動在此正式拉開序幕。本次活動是打造桑植民歌品牌,實施桑植民歌與高校聯(lián)姻戰(zhàn)略的一項重要內(nèi)容,主要著力于弘揚民族文化,提振民族精神,讓桑植民歌回歸本真。
人潮溪鎮(zhèn)地處桑植東北部,為“兩省三市四縣”交界之地,山勢險峻,溇水自北向南貫穿全境,獨特的地理條件,使其成為桑植民歌高腔山歌的代表性區(qū)域?;顒赢斕?,在桑植縣非遺保護中心侯碧云主任簡短的開場白后,陳國榮、唐先政、張巧珍、陳淑元、周君娥等桑植民歌傳承人輪番出場,為現(xiàn)場40多名采風團成員進行了表演,形式多樣,風格不一,讓采風團一行大飽眼福。特別是陳國榮和唐先政二人演唱的“翻天云”,歌聲嘹亮,氣勢十足,充分體現(xiàn)了桑植高腔山歌高亢、明亮、真假聲結(jié)合自然、有如鉆天入云之感的演唱特色,桑植民歌獨特的山歌潤腔方法已引起許多音樂愛好者關(guān)注和研究。專程從白石趕來的鄧秋明、鄧雙月兩姐妹也現(xiàn)場表演了《哭嫁歌》,聲情并茂,哀怨欲絕,唱出了土家姑娘出嫁前對父母對親人的眷戀不舍。
2
茶鄉(xiāng)聽《薅草鑼鼓》
吃罷中餐,繼續(xù)前行,前往第二站——西蓮。經(jīng)過2小時的山路崎嶇,終于到達目的地,在品嘗了西蓮云霧茶后,我們登上月巖村的最高點,放眼四周,滿目青翠,空氣中彌漫著茶香,茶園連綿起伏,蔚為壯觀。在這里,我們見到了桑植《薅草鑼鼓》傳承人向福林,這是一名75歲的老人。表演之前我和他有一個簡單交流,老人告訴我,他很想把這項技藝傳承給其他年輕人,但無人愿意學(xué)習,究其原因,主要是社會環(huán)境變遷和社會價值取向的改變,導(dǎo)致絕大多數(shù)非遺項目傳承艱難。由此,我再一次深刻感受到藝術(shù)源于貧窮而止于貧窮的無奈。目前,我們只能如實記錄,忠實保護,至于傳承,還需要不斷創(chuàng)新努力。“太陽出來照四方,鋤草兒郎上山崗,老板請俺四歌郎……大家請我講,早薅完草早收場,晚上酒肉要遭殃。老板好大方,雞魚臘肉和蛋湯,吃得肚子飽昂昂。兩頭不提角,中間不發(fā)惡,中間的哥哥要招火(小心)……太陽落了西,梭兒隆冬飄啊,飄兒隆冬梭,我的伙計喔喔喔哎,我們要回去。”在老人們的鑼鼓叮咚和隨口而來即興編唱的歌唱中,烈日下,我們揮手作別。這一路,有收獲,但也有很多莫名的情緒夾雜其中,作為非遺工作者,這種感覺尤為強烈。
3
宿營嗨歌南灘
自西蓮折返迂回北向,盤山而行,極目遠眺,千山泛綠,路如彩練。一路風光一路歌,下午6點到達白石時,正是夕陽西下,霞光萬里映照巖門,仿如巨畫。突然間,不知誰唱起了“太陽出來照白巖喲,照到巖上桂花兒開喲。”一下子點燃大家的心中的火苗,“風不的吹來花不擺喲,雨不的淋來喲花不開喲,郎不滴招手姐也不得來喲”,歌聲回蕩,這應(yīng)算是我們對白石的問候吧?
用過晚餐,啟程前往張家界的“小西藏”——南灘草場。南灘,平均海拔1200米,是一個能稱為“詩和遠方”的地方。在南灘水庫扎下營寨,已近黃昏,湖水倒影明月,波光瀲滟,樹影婆娑,相信這是一個能夠收納我們心底快樂、憂傷、感動和倦怠的圣地。當然,這樣的夜晚,更適合來點本土生長的音樂。于是,在清涼的夜風中,我們圍爐歌唱。于是,見證了彭沛、鄭萍等老師的精彩“獻丑”,也聽到了苗歌省級傳承人吳廷翠纏綿悱惻的苗語情歌,更有老鄉(xiāng)王祥海的本色出演,笑聲歡語,洗去一路塵埃。
4
鼓樂相伴長潭坪
31日凌晨4點,同行中一些人早早鉆出帳篷去觀日出,別樣的高山草場日出給了他們驚喜,各種美照燃爆了微信群。18度的氣溫是這個酷暑時節(jié)難得的奢侈,出發(fā)吧,帶著歌帶上快樂。不到20公里的路程,竟然走了3個小時,從1200米的高山逶迤直下,臨近中午才趕到長潭坪,未到村邊,已是鑼鼓喧天。官地坪鎮(zhèn)文化站彭永進站長早已翹首期盼,一見面,熱情緊握雙手。會議室里已是座無虛席,現(xiàn)場的民間藝人更是迫不及待。彭淑元、向才娥、向珍月、雷金秀、王菊華等傳承人各自拿出絕活,贏得掌聲一片。當85歲高齡的朱柏林率一家子演唱《澧水船工號子》時,更是把活動推向高潮。“各位伙計聽詳端,船怕號子馬怕鞭子。姑兒怕的繡牡丹,嫂子怕的興菜園,男兒怕挑缺頭擔。……路邊草兒開鮮花,情姐愛我我愛他…溇水河長彎又彎,兩老三崗十八灘。處處都是鬼門關(guān),哪怕暗礁與險灘,澧溇航線我熟悉,洞庭濱湖常往返。”這是土家兒女勇闖險灘戰(zhàn)天斗地的豪情寫照,也是他們用船槳和搖櫓寫下的壯麗詩篇。朱柏林老人是目前桑植唯一健在的船工號子傳承人,自小隨父輩闖蕩溇水,遠涉津澧,經(jīng)惡灘,歷礁石,正是這九死一生的特殊生活閱歷,才造就了他豐富的藝術(shù)人生。向老人致敬,向他忠實守望民族記憶的精神表示感謝!
在這里,歌梅拉組合(海春)見到了他的師傅彭淑元老人,倆人熱情寒暄,76歲的老人像小孩一樣活潑。在這里,我們也欣賞到了向才敏等表演的桑植圍鼓(省級非遺項目),剛剛斬獲全市文藝演出金獎歸來的他們,更是信心滿滿。圍鼓聲音時而激越,時而平緩,如溇水過急流險灘,淌平地峽谷。老人們形神俱備,精神飽滿,贏得滿堂喝彩。
5
放歌梭子丘
從長潭坪渡口盤山上行,經(jīng)刷珠溪、會馬洛,穿官地坪,到達白族風情小鎮(zhèn)——梭子丘村。一場精心策劃的桑植民歌盛宴即將在此隆重上演。剛好一陣太陽雨,讓悶熱的天氣氣溫驟降,大家直呼“爽”。經(jīng)過走臺彩排,品嘗過白族長龍宴,已是薄暮時分,一切準備就緒,晚上8點,演唱會準時開始。湖南藝術(shù)職業(yè)學(xué)院老師劉秫呈閃亮登場,輕松自然的主持風格一下子就鎮(zhèn)住了全場。接下來就是桑植民歌的饕餮盛宴,本臺演唱會是湖南藝術(shù)職業(yè)學(xué)院十余年來根植基層、致力于桑植民歌保護、研究和教學(xué)傳承的成果匯報和展示。演唱會共分《水畔》、《青山》、《大路》、《新唱》、《尾聲》等五章。歌手匯聚,同臺飆歌,互不相讓?!冻^山歌甩過來》、《冷水泡茶慢慢濃》、《數(shù)蛤蟆》、《姐兒門前一樹桃》、《給我買把包邊扇子來》等桑植民歌經(jīng)典歌曲依次精彩呈現(xiàn)。領(lǐng)略了谷彩花、庹紅錦、謝靜、陳海英、歌梅拉組合等本土歌手的質(zhì)樸風格;更見識了安永明、彭沛、陳豐、鄒孟芹、翟祺、張敏敏、梁瑛、田里、鄭萍等湖南藝術(shù)職業(yè)學(xué)院教師虔誠傳唱桑植民歌的風采;也欣喜地看到了鄭海玲、羅松、尚琪等新一代桑植民歌手和藝術(shù)新秀的茁壯成長。當然,鐘會龍的《白族仗鼓舞》,向國健、陳世勇帶來的《桑植儺戲》也讓我們耳目一新,最終在桑植民歌花燈調(diào)《四季花兒開》的歌聲中,全體演職人員齊唱民歌,乘著無邊夜色,依依作別梭子丘。至此,歷時近三天,沿溇水兩岸,穿越大半個桑植的采風活動也劃上了一個圓滿句號。
六、結(jié)束語
寫下這些文字,每一個字我都滿懷感謝之情。感謝為本次活動付出大量辛勤努力的幕后工作人員,感謝所有為留下民族記憶堅守精神家園的守望者們。我想,最要感謝的應(yīng)該是腳下這片3400多平方公里的豐厚土地和這條流淌了千年母親河,是她們孕育了如此姿態(tài)百千的民間藝術(shù)瑰寶,讓我們不虛此行,收獲驚喜。“民歌回娘家”是我們執(zhí)著堅持的主題,只有還歌于民,才能讓充滿泥土芬芳的民歌繼續(xù)植根于田間地頭長存永遠!我們也有理由相信,有這樣一群熱愛桑植民歌的文化堅守者的不懈努力,桑植民歌一定會繼續(xù)綻放鮮花朵朵。
再見,再見又是來年,愿我們彼此在不相見的日子里,依然呵護關(guān)心桑植民歌,關(guān)注這塊土地,與它相伴,共同成長。
作者:吳光輝
來源:桑植非遺